报告文学|追光-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503/28 16:39:40
来源:陕西日报

报告文学|追光

字体:

  三

  当科技创新的火种跃出实验室,横亘在量产之路上的,是动辄千万元的设备投入与工艺验证的“漫漫长夜”。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恰似一座破除产业化“沟壑”的桥梁,让初创企业无须自建生产线,便能共享精密设备与成熟工艺,将“天堑”化为“通途”。

  2014年,耶鲁大学。

  在一次讲座上,该校电子系主任韩仲与正在读MBA的陈辰结识。

  一位是半导体发光材料领域的知名教授,一位是对新技术有着执着和创新态度的留学生。两位年龄相差近20岁的师生一拍即合,在美国创立了硬科技公司赛富乐斯。

  经过近两年的研发和测试后,赛富乐斯成功制备出新一代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然而,传统的制备方式无法实现材料量产,而且价格非常昂贵。

  2016年,见到中科创星的投资人之前,陈辰已经见过50余位投资人。

  “我愁的是生产线!一套设备投入七八百万元,一条生产线投资上亿元,那么多钱砸进去成本太高了。”陈辰说。

  陈辰说的是科技型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难题。

  科技型初创企业跨越创业期后,如何实现规模化发展是又一道要迈的坎。这就需要一个公共的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联合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服务,帮助他们以最低成本完成从产品到产业的蝶变。

  然而,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是“赔钱的买卖”。

  要不要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2015年,看着账面上仅有的1000多万元,曹慧涛等人有些为难。

  建,钱不够!

  不建,早期光电芯片类企业“流片难”的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发展壮大。

  建!要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就要踏踏实实解决科技企业在成长中遇到的难题。给政策、给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携起手来攻关,这是陕西省的态度。

  2015年,陕西省科技厅、西安光机所、西安高新区、西科控股、中科创星共同发起成立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后来成长为陕西光子产业链“链主”的企业,从诞生之时就被赋予了建设光电芯片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光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市场和产业堵点的使命。

  咬咬牙!西科控股拿出账面上70%的资金,又用旗下原有的芯片园区抵押贷款,保障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的建设。

  8000平方米的洁净厂房、200余台(套)先进光电芯片关键设备、超过150人的完整工艺技术团队……在这里,科技型初创企业不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产线建设,以租用的方式便可实现产业化发展。

  “‘拎包入住’,只需要专心搞研发。这正是我们需要的!”陈辰说。

  2017年,陈辰带领团队落户陕西,成立了西安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彼时,并不需要融资的赛富乐斯,专门为中科创星增设了一轮融资。中科创星成为赛富乐斯的A轮投资方。

  这是光子产业链上值得被铭记的一次“牵手”——不久,赛富乐斯实现量产,迅速成长为全球首家能够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企业。

  不仅仅是赛富乐斯。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的成立迅速吸引了一批光子产业链上的优质科技企业落地陕西,聚拢了一批高端人才。

  2021年3月30日,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上,陕西启动了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光子产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档数控机床首批4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工作。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成为省级光子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主体。

  在“追光计划”的总体布局下,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不断升级,先后建成光电芯片公共服务平台、先进化合物工程创新平台,正在建设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

  从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成长起来的企业,也开始“反哺”,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壮大。

  3月21日,在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南区的一侧,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唐晶量子化合物半导体外延片研发和生产项目即将竣工。

  2018年3月,唐晶量子入驻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园区,仅用5个月便完成了外延片的出样。如今,唐晶量子已经是国内知名的大尺寸外延片供应商,在光电芯片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

  “我们为像唐晶量子这样的初创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光刻、刻蚀、激光划片等全线工艺共性技术服务,支撑了他们的研发、小试、中试、小批量生产。”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总经理杨军红说,“现在,他们发展壮大了,又开始‘反哺’,成为我们的供应商,在提升共性技术平台研发实力的同时,补强了陕西光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杨喜龙 】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