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追光-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503/28 16:39:40
来源:陕西日报

报告文学|追光

字体:

西高新(钢笔画)。 张军朝作

  光,无处不在。

  在诗人艾青笔下,“光给我们以智慧/光给我们以想象/光给我们以热情/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在物理学家眼中,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基本单位是光子。

  科技界一致认为:光子,这一微观世界的精灵,正悄悄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21世纪最具革命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高技术产业——光子产业,将蓬勃发展。

  陕西,成为这场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一

  秦岭北麓,渭水之滨,一场关于科技创新的实践正在进行。“追光者”坚信,让科技的种子在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是对创新最生动的诠释。这场始于光子学摇篮的探索,不仅在黄土地上涌现出“孔雀西北飞”的景象,还孕育出一片闪耀世界的“光源”。

  新绿初萌,暖阳轻洒。站在西安光机所祖同楼上南眺,巍巍秦岭映入眼帘。

  故事从这里开始。

  1978年3月,春天来了!那是科学的春天!

  科技界涌动起无穷的创造活力,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和着春天的旋律,西安光机所首任所长龚祖同在国内首次提出光子学概念。钱学森先生和他书信探讨,并对其提出的“光子学”“光子技术”表示赞同。

  我国光子学发展的序幕拉开了。

  经过几代人持续接力,西安光机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一批光子学科健全、特色鲜明的高校院所,积累了一大批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0余家国家级、省市级光子领域重点实验室,10余个光子工程技术中心,储备着创新实力。

  世纪之交,提到经济发展,科教大省陕西却成了一个“小省”。这种资源存量优势与经济实力弱势之间的巨大落差,被称为“陕西现象”。

  要打破陕西乃至更多地区发展上的“瓶颈”与“魔咒”,核心在于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这一认识,植根于陕西省的战略思维之中,也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些探索也已开始。

  西安光机所,这个光子学概念的诞生地,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改革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个不缺项目、不缺资金的科研单位,为什么还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拿到市场上,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科技成果转化就是蹚浑水,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根本干不成!”

  ……

  改革总是伴随着质疑,质疑却使探索者的步伐更加坚定,目标愈加明确。在一次次讨论中,大家达成共识——

  “科技成果不能转化成经济效益,而是沉睡在研究所的档案柜里,成为落灰的老古董,才是最大、最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

  “只要科技成果在中国境内转化,转化的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带来了就业、税收,带动了经济增长,就是为国家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就是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

  怎么干?

  拆除围墙,开放办所——

  “鼓励研究所的人‘走出去’,鼓励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走出去’!”

  “打破‘引来女婿、气走儿子’的老想法,一视同仁,以贡献论英雄!”

  “坚决不控股、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给予创业团队最大的自主权。”

  ……

  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2013年,陕西成为全国第三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以西安光机所为代表,一批在陕高校院所“先行先试”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光子领域诞生了一批填补国内空白、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

  一批光子产业的新苗,在秦岭脚下萌发。到2014年底,西安光机所孵化高科技企业50余家、引进海外创业团队25个,小范围形成了“孔雀西北飞”的局面。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光机所。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努力多出创新成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

  这一鼓励,让科研人员心中的火种愈发炽烈。然而,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鸿沟,远比想象中更难跨越。

  从实验室的微光到产业链的星河,科技创新的蝶变之路布满荆棘。如何让这片“光源”照亮产业未来?这不仅需要政策春风持续校准航向,还需要耐心资本长期浇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架桥铺路,以及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沿着这条路径,一场“追光”之旅开始启程。

12345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杨喜龙 】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